“你們SD記憶卡的痛,我們感同身受”——四川人民守望相助雲南地震災區
      新華社成都8月4日電(記者 吳曉固態硬碟穎 董小紅)災難,將一江之隔、比鄰而居的四川與雲南更加緊密地相連。
      8月3日,記憶體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.5級強烈地震。近年來曾兩次遭受強震侵襲的四川人民立刻被災情牽動,救援人員、醫護人員、地震專家……各路隊伍在夜色中陸續出發,星夜兼程馳援災區。
      “能把傷者從死神手裡搶回來抗癌食物,我們再辛苦也值得。”
      “我們正在把一位傷員用擔架抬著往外轉移。”宜賓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副主任蘆靈軍大吼著告訴記者,從4日早上7時到達震中龍頭山鎮中學醫療點竹北售屋的那一刻,他就再沒停下手中的救援工作。
      傷員一撥撥送來,救治非常緊急。上午9時許,一名13歲的小女孩被送到該醫療點。小女孩的父母都在地震中去世了,當時孩子四肢濕冷,有休克表現,情況危急。蘆靈軍立刻對小女孩進行抗休克治療,經過3個多小時的連續搶救,小女孩生命體徵終於穩定。
      “在地震前線救治傷員最要緊,能夠把傷者從死神手裡搶救過來,我們再辛苦也值得。”蘆靈軍匆匆說完情況,又投入到緊張救治中。
      魯甸地震發生後,3日晚22時和24時,四川宜賓市和瀘州市醫療救援隊共56人、12台救護車連夜奔赴雲南地震災區。其中,宜賓市醫療救援隊於4日凌晨3時抵達魯甸縣人民醫院參加傷員救治,成為最先抵達地震災區的外省醫療救援隊。
      在地震前線指揮的宜賓市衛生局副局長羅強在電話中說,截至4日下午3時,救護車已轉運傷員30餘人,組織救治傷員57人。瀘州市救援隊分為4個小組,其中2個小組在震中龍頭山鎮徒步到各村搜救傷員,另2個小組負責轉運其他傷員,已救治傷員19人,轉移43人。
      “只要還有一線可能,我們都不會放棄。”
      3日22:00從瀘州出發,4日5:20進入魯甸縣,9:30到達龍頭山鎮……記者幾經周折撥通四川省山地救援隊瀘州分隊隊長肖兵的電話時,他仍和另外兩名隊員帶著搜救犬在龍頭山鎮搜救幸存者。
      為在搶險救援“黃金72小時”內爭分奪秒地搜救傷員,從昨日出發至今,肖兵僅在趕路途中吃了一碗泡麵。然而,搜救的結果卻很殘酷:在當地老鄉和紅十字會提供的6個廢墟點仔細搜查很久,都未發現幸存者。
      這個沉重的現實,讓電話那頭的肖兵沉默了幾秒,“只要還有一線可能,我們都不會放棄。”在擔任四川省山地救援隊瀘州分隊隊長的10年時間里,42歲的肖兵參加過無數次災後救援。最讓他難忘的,是汶川地震發生後的一天,看到老鄉在廢墟旁在支起一口爛鍋,從地里拔幾根蒜薹炒回鍋肉的場景。
      “那個畫面讓我終身難忘。”肖兵說,看著老鄉們暫時忘記悲傷,重拾生活希望,日子恢復正常,是我們最開心的事。“這次也一樣。”他說。
      “我來災區不是為了做好事,而是為了把事做好”
      “魯甸6.5級地震,為災區祈禱。”3日21時52分,42歲的張小紅在微信上發出第一條關註魯甸地震災區的微信。隨後,她接到四川省應急志願服務總隊的通知:在成都待命,隨時準備出發去地震災區。
      身為“成都心家園”公益組織的負責人,張小紅還有另一個身份——四川省應急志願服務總隊志願者。在她看來,無論是當職業公益人還是志願者,都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,和自己喜歡的人打交道,“救援”“公益”已成為生活離不開的內容。
      作為一名志願者,張小紅被朋友戲稱為“女漢子”。她參加過四川汶川地震、雲南姚安地震、青海玉樹、雅安蘆山地震救援,在西藏某部隊當了21年軍醫的醫護經驗和專業訓練,令她在救援中充分展示了個人所長。2009年,退伍轉業的張小紅和朋友一起創辦了“成都心家園”,從無到有,從貼錢運營到步入正軌。她說,一路上,自己運氣很好,獲得很多人的幫助,這也更加堅定了她做公益、做志願者的決心:將這份幫助傳遞給他人。
      “每次參加救援都很危險,但收穫更多的是一段段刻骨銘心的感動。”張小紅說,在災區,曾有老鄉們硬塞給她的帶有溫度的雞蛋,披在她身上的軍大衣,陌生人間的互幫互助,都讓她覺得格外溫暖,“我來災區不是為了做好事,而是為了把事情做好。”  (原標題:四川人民守望相助雲南地震災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graxk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